【本文原稿最初發(fā)表于1949年5月號《民族學研究》雜志上,1972年4月作者對原稿略作修改補充后將此稿附錄于《菊花與刀》日譯本改訂第一版,中譯稿系根據(jù)該“附錄”譯出?!g注】
川島武宜
一、關(guān)于本書首先要談的是著者令人驚嘆的學識能力。盡管著者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她卻搜集了如此眾多和非常重要的事實。雖然這些事實是些一目了然的日常的事情,可著者正是依據(jù)這些事實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著者還在分析這些事實的基礎(chǔ)上導出基本的然而對整體來說又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諸特征。當然在觀察各種事實時會有某種誤解,而且分析本身也會有像我們后面將要談到的那種不充分的地方。盡管如此,著者所進行的這種深刻而又敏銳的分析仍令人贊嘆不已。難道我們?nèi)毡緦W者中曾有人未去過美國但卻成功地描繪、分析出了美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嗎?我的興趣是把日本人的法意識與東方其他民族以及歐美人的法意識進行比較和分析,然而我非常佩服著者的學識能力。本書對我們生活的描繪和分析赤裸裸地將我們的丑陋面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迫使我們進行深刻的反省。
隨著戰(zhàn)敗,我的心被撕得粉碎,就在這時我看到了這本書,我當時的深切感受至今仍難以忘懷。在戰(zhàn)爭中我專心閱讀了外國人寫的各種各樣的日本觀和日本論,BasilH.Chamberlain【張伯倫(1850~1935),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日本語,言學教授。著有多部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g注】,LafcadioHearn【拉夫卡迪奧?赫恩(1850~1904),1890年由美赴日本潛心研究日本文化,同年與小泉節(jié)子結(jié)婚,1893年歸他日本,改名小泉八云。曾任東京帝大和早稻田大學講師?!g注】,EmilLederer,AndréViollis,KarlLwitt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戰(zhàn)爭這種異常的體驗就好像是顯微鏡,它把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文化和傳統(tǒng)等放大,并清楚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環(huán)顧日本民族前所未有的歷史步伐,我是從這些外國人的日本研究中感到“痛”處,進而開始反省我們自己的。本書具有至今許多書所沒有的新的感覺和深刻敏銳的分析。我希望所有的日本人都閱讀一下這本書。我們?nèi)毡救耸艿降慕逃怯邢薜模毡救吮绕渌魏蚊褡宥几つ康亟邮茏约旱膫鹘y(tǒng)和思考方法,并以此為中心來判斷事物。因此在反省的道路上我們恐怕能從這本書里得到無限的刺激。本書原先是為了征服日本、占領(lǐng)并統(tǒng)治日本這一戰(zhàn)爭目的面寫的。但對我們來說,它卻是一本頗具教訓的書。本書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方,即與那些強迫作家歪曲事實,只寫有利于自己國家的事情,像小孩似地辱罵敵國的國家不同,本書作者的國家是一個即使在戰(zhàn)時也容許作家踏踏實實地對敵國進行保守的科學分析的國家。
如上所述,本書是以豐富的事實作為素材寫成的,而且書中對這些素材作了說明。本書在這方面所作約工作是頗耐人尋味的。因此有不少需一一加以論述的地方。限于篇幅,我們這里僅就幾個最重要的問題談點看法。
本書主要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方法論(第一章);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第三章);“恩”和“報恩”(第五、六章);義理(第七章);名譽(第八章);人情(第九章);日本道德所缺少的統(tǒng)一基準(第十、十一章);兒童的學習 (第十二章)。我認為其他幾章(第二、四、十三章)相比之下不太重要。
二、在涉及本書所論述的各點之前,首先要談的是本書以無與倫比的豐富事實作為資料。至于著者在搜集這些事實時曾有過哪些方便,花費了多少時間,這些問題我不得而知,但總的說來能搜集到這些資料是令我們?nèi)毡緦W者感到驚訝的。本來日本的社會科學就有較強的思辨性傾向,一般對用實證性資料來加以印證不太感興趣。與此相反,盎格魯、撒克遜的社會科學,尤其是美國的社會科學非常重視搜集資料。我認為這本書即使在理論分析方面也有較之許多美國同類書深刻的地方,而且還有如此豐富的資料相印證,這對我們?nèi)毡镜膶W者來說印象是很深的。閱讀過本書的許多日本學者,至少是我們所知道的都齊口稱贊本書資料扎實。
三、我們對本書感興趣的第二點是著者對豐富資料所進行的深刻的理論分析。就我的一管之見,即使在許多美國的社會學、人類學的著作中,本書在分析方面亦是很見功力的。
著者沒有把太多的興趣放在對各個現(xiàn)象進行定量上,而是把主要的興趣和努力放在探索日本人的許多行動和思考方法之間的相互內(nèi)在聯(lián)系上,放在把握各種行動和思考方法在其特殊的聯(lián)系中形成的整體結(jié)構(gòu)上。一句話,本書是把重點放在分析結(jié)構(gòu)的功能之上的。這正是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如果不是把所有的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那些明白無誤的文化現(xiàn)象作為社會科學的對象,而是把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充滿未知數(shù)的文化現(xiàn)象作為對象的話,那么這種方法就比什么都更為重要了。著者不無自信地對此加以斷言那是完全正確的。
著者在書中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對以把握日本文化的結(jié)構(gòu)為目的的著者來說,那些“在日本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并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習慣”成了問題。因此,“在這種研究中……進一步收集證據(jù)已沒有什么必要了。例如,誰在何時向誰行了一個禮,這樣的事根本就不需要對全體日本人進行統(tǒng)計研究?!薄懊绹搜芯可鐣r通常都不去研究文明文化所賴以建立的諸前提。多數(shù)的研究都假定這些前提是不言而喻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只是關(guān)心輿論和行為的‘擴散’狀況,而且他們的主要研究手段是統(tǒng)計方法。他們著眼于大量的數(shù)據(jù)資料、受詢者的大批答話或其所提出的問題,以及心理測試的結(jié)果等,進而作統(tǒng)計學的分析,試圖從中推論出某些獨立的要素和相互依存關(guān)系……民意測驗的結(jié)果不過是豐富一些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情況而已。試圖要理解其他國家時,重要的是先對該國人民的習慣和假設系統(tǒng)地進行定性分析,然后民意調(diào)查才能起有益的作用?!?
本書把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從結(jié)構(gòu)上把握日本人的行動及思考方法之上。據(jù)此成功地雕塑出與歐美文化類型不同的日本文化。本書的成功應歸結(jié)于著者運用的文化人類學方法和她敏銳的分析能力。這里我們所要考慮的是這種方法決不是美國人研究日本文化時才是必要和有用的。我認為,我們?nèi)毡緦W者研究日本文化時仍然應當提倡同樣的方法。也就是說,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量的把握和測定的方法對我們?nèi)允潜匾陀杏玫?。但這是有一定前提的。在像美國那樣的典型近代市民社會里,人的行動、思考方法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最終是回歸到非常明顯的同質(zhì)要素上,所以有可能進行計量測定,而且是很容易的。與此相反,我們的社會結(jié)構(gòu)是由各種不同質(zhì)的要素構(gòu)成的等級制度,至少我們的行動和思考方法的許多方面至今仍受制于這個封建的等級制度,這個等級制度的各個方面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但反過來,當我們試圖理解不同性質(zhì)的歐美文化時,我們同樣要從結(jié)構(gòu)上來進行把握。從我們的立場出發(fā)來進行這樣的研究是我們今后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