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個人選――皇帝。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讓魏忠賢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做出了批復,痛斥楊所修,說他是“率性輕詆”,意思是隨便亂罵人,
經過仔細觀察,魏忠賢發(fā)現(xiàn),楊所修上疏很可能并非皇帝指使,而從皇帝的表現(xiàn)來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總之,這只是個偶發(fā)事件
但當事人還是比較機靈的,彈劾當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辭職,表示自己確實違反規(guī)定,崇禎安慰一番后,同意幾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堅決留下了一個人――崔呈秀。
事情解決了,幾天后,另一個人卻讓這件事變得更為詭異。
九月二十四日,國子監(jiān)副校長朱三俊突然發(fā)難,彈劾自己的學生,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陸萬齡。
這位陸萬齡,之前曾介紹過,是國子監(jiān)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國子監(jiān)里建生祠,魏忠賢應該與孔子并列之類的屁話,都是他說的,連校長都被他氣走了。
被彈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彈劾剛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審問。
魏忠賢得到消息極為驚恐,畢竟陸萬齡算是他的粉絲,但他到底是老江湖,當即進宮,對皇帝表示,陸萬齡是個敗類,應該依法處理。
皇帝對魏忠賢的態(tài)度非常滿意,夸獎了他兩句,表示此事到此為止。
處理完此事后,魏忠賢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這只是個開頭。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個消息――一個好消息。
他的鐵桿,江 西巡撫楊邦憲向皇帝上書,夸獎魏忠賢,并且殷切期望,能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賢都快崩潰了,這是什么時候,老子都快完蛋了,這幫孫子還在拍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書,說修生祠是不對的,自己是反對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態(tài)度出乎意料,崇禎表示,如果沒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經批準的,不修也不好,還是接著修吧,沒事。
魏忠賢并不幼稚,他很清楚,這不過是皇帝的權宜之計,故作姿態(tài)而已。
但接下來皇帝的一系列行動,卻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看法。
幾天后,崇禎下令,賜給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鐵券。
免死鐵券這件東西,之前我是介紹過的,用法很簡單,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統(tǒng)統(tǒng)地免死,但有一點我忘了講,有一種罪狀,這張鐵券是不能免的――謀逆。
沒等魏忠賢上門感謝,崇禎又下令了,從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個多月里,封賞了無數(shù)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蔭職(給兒子的),受賞者全部都是閹黨 ,從魏忠賢到崔呈秀,連已經死掉的老閹黨 魏廣微都沒放過,人死了就追認,升到太師職務才罷手。
魏忠賢終于放棄了最后的警惕,他確信,崇禎是一個好人。\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魏忠賢判定,崇禎不喜歡自己,也無法控制,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實實不礙事,不擋路,崇禎沒必要跟自己玩命。
這個推理比較合理,卻不正確,如魏忠賢之前所料,崇禎是有弱點的,他確實有一樣十分渴求的東西,不是女人,而是權力。
要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必須除掉魏忠賢。
青蛙遇到熱水,會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溫 水。
楊所修的彈劾,以及國子監(jiān)副校長的彈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劇本里,只有封賞、安慰,和時有時無的壓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霧,徹底混亂敵人的神經。
經過一個多月的你來我往,緊張局勢終于緩和下來,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這片寂靜中,崇禎準備著進攻。
幾天后,寂靜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禎。
吏科給事中陳爾翼突然上疏,大罵楊所修,公然為崔呈秀辯護,而且還上綱上線,說這是東林余黨 干的,希望皇帝嚴查。
和楊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樣,此時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樣,敢于主使者,只有一個人選――魏忠賢。
也和上次一樣,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賢。
楊所修上疏攻擊的時候,崇禎很驚訝,陳爾翼上疏反擊的時候,魏忠賢也很驚訝,因為他事先并不知道。
作為一個政治新手,崇禎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政治天賦,幾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團 團 轉,但他并不知道,在這場游戲中,被耍的人,還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這樣的:楊所修在崇禎的指使下,借攻擊崔呈秀來彈劾魏忠賢,而陳爾翼受魏忠賢的指派,為崔呈秀辯護發(fā)動反擊。
然而事情的真相,遠比想象中復雜得多:
楊所修和陳爾翼上疏開戰(zhàn),確實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崇禎。
楊所修的指使者,叫陳爾翼,而陳爾翼的指使者,叫楊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們可以從頭解釋一下這個復雜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