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yè)資本的周轉,是它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統(tǒng)一,因此包括整個生產過程。與此相反,商人資本的周轉,因為事實上只是商品資本的獨立化的運動,所以只是代表商品形態(tài)變化的第一階段W—G,即一種特殊資本流回起點的運動;從商人的觀點來看,G—W,W—G才是商人資本的周轉。商人先是買,把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然后是賣,把同一商品再轉化為貨幣;并且這樣反復不斷地進行下去。在流通中,產業(yè)資本的形態(tài)變化總是表現(xiàn)為W1—G—W2;從出售所生產的商品W1得到的貨幣,用來購買新的生產資料W2;這實際上是W1和W2相交 換,因此,同一貨幣兩次轉手。貨幣的運動對兩種不同商品W1和W2的交 換起中介作用。相反地,在商人那里,在G—W—G‘中兩次轉手的,卻是同一商品;它只是對貨幣流回到商人手中起中介作用。
例如,有一個商人資本100鎊,商人用這100鎊購買商品,然后按110鎊把這個商品賣掉,他的這個資本100就完成了一次周轉,而一年中周轉的次數(shù)則取決于G—W—G’這個運動在一年中反復進行的次數(shù)。
在這里,我們把購買價格和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中可能包含的費用完全撇開不說,因為這些費用絲毫不會改變我們這里首先要考察的形式。
因此,一定量商人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在這里和貨幣作為單純流通手段的流通的反復,十分相似。正象同一個塔勒流通十次就是買了十次價值1塔勒的商品一樣,商人手中的同一貨幣資本,例如100,周轉十次就是買了十次價值100的商品,或者說,實現(xiàn)了價值十倍的總商品資本=1000。但是有一個區(qū)別:在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進行流通時,同一貨幣要經過不同人的手,就是說,反復完成同一職能,因此流通貨幣量由流通速度來彌補。但是,在商人那里,卻是同一貨幣資本(不管它是由什么樣的貨幣單位構成),同一貨幣價值,按其價值額反復買賣商品資本,因而作為G+△G反復流回同一個人手里,也就是作為價值加上剩余價值流回它的起點。這就是它的周轉作為資本的周轉所具有的特征。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總是比投入流通的貨幣多。當然,不言而喻,隨著商人資本周轉的加速(在發(fā)達的信用制度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成了貨幣的主要職能),同一貨幣量的流通也會加快。
但是,商品經營資本的反復周轉,始終只是表示買和賣的反復;而產業(yè)資本的反復周轉,則表示總再生產過程(其中包括消費過程)的周期性和更新。但這一點對商人資本來說,只表現(xiàn)為外部條件。產業(yè)資本必須不斷把商品投入市場,并從市場再取走商品,商人資本才能保持迅速周轉。如果再生產過程是緩慢的,商人資本的周轉也就是緩慢的。當然,商人資本對生產資本的周轉起中介作用,但這只是指它會縮短生產資本的流通時間。它不會直接影響生產時間,而生產時間也是對產業(yè)資本周轉時間的一個限制。這對商人資本的周轉來說是第一個界限。第二,把再生產消費所造成的限制撇開不說,商人資本的周轉最終要受全部個人消費的速度和規(guī)模的限制,因為商品資本中加入消費基金的整個部分,取決于這種速度和規(guī)模。
但是(把商業(yè)界內部的周轉撇開不說,在那里,一個商人總是把同一商品賣給另一個商人,在投機時期,這種流通會顯得非常繁榮),第一,商人資本會縮短生產資本的W—G階段。第二,在現(xiàn)代信用制度下,商人資本支配著社會總貨幣資本的一個很大的部分,因此,它在已買物品最終賣掉以前可以再進行購買。在這里,無論是我們這個商人直接把商品賣給最后的消費者,還是在這二者之間另有十二個商人,都與問題無關。在再生產過程有巨大的伸縮性,能夠不斷突破每一次遇到的限制時,它在生產本身中不會發(fā)現(xiàn)任何限制,或者只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大伸縮性的限制。因此,除了由于商品性質造成的W—G和G—W的分離以外,這里將會產生一種虛假的需求。盡管商人資本的運動已經獨立化了,它始終只是產業(yè)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運動。但是,由于商人資本的獨立化,它的運動在一定界限內就不受再生產過程的限制,因此,甚至還會驅使再生產過程越出它的各種限制。內部的依賴性和外部的獨立性會使商人資本達到這樣一點,這時,內部聯(lián)系要通過暴力即通過一次危機來恢復。
因此,在危機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yè)中暴露和爆發(fā)的,而是在批發(fā)商業(yè)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fā)的。經濟危機首先以金融危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的確,工廠主可以把產品賣給出口商人,出口商人可以再把它賣給他的外國主顧;進口商人可以把他的原料賣給工廠主,工廠主可以把他的產品賣給批發(fā)商人,等等。但是,在某一個看不見的點上,商品堆起來賣不出去了;或者是一切生產者和中間商人的存貨逐漸變得過多了。消費通常正好是在這個時候興旺到了極點,這部分地是因為一個產業(yè)資本家推動了一系列其他的產業(yè)資本家,可以看到一個產品帶動了一個行業(yè)。部分地是因為他們雇用的工人由于充分就業(yè),能比平時多支出。資本家的支出也會隨著他們的收入增加而增加。用提升股市的方法來刺激消費的后果會是什么?此外,正如我們以前已經說過的(第2卷第3篇),不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會發(fā)生不斷的流通(甚至把加速的積累撇開不說也是這樣)。這種流通就它從來不會加入個人的消費來說,首先不以個人消費為轉移,但是它最終要受個人消費的限制,因為不變資本的生產,從來不是為了不變資本本身而進行的,而只是因為那些生產個人消費品的生產部門需要更多的不變資本。由于所期望的需求的刺激,這種生產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安穩(wěn)地進行下去,因此,在這些部門,商人和產業(yè)家的營業(yè)非?;钴S。一旦那些把貨物運銷遠處(或存貨在國內堆積起來)的商人的資本回流如此緩慢,數(shù)量如此之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fā)生。這時,強制拍賣,為支付而進行的出售開始了。于是崩潰爆發(fā)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
然而,商人資本周轉的表面性和無概念性還會更大,因為同一個商人資本的周轉能夠同時或依次對極不相同的生產資本的周轉起中介作用。
但是,商人資本的周轉,不僅能夠對不同產業(yè)資本的周轉,而且還能夠對商品資本形態(tài)變化的相反的階段起中介作用。例如,商人向工廠主買麻布,并把它賣給漂白業(yè)者。在這里,同一個商人資本的周轉,——事實上是同一個W—G,即麻布的實現(xiàn),——代表兩個不同的產業(yè)資本的兩個相反的階段。只要商人是為生產消費而賣,他的W—G總是代表著一個產業(yè)資本的G—W,他的G—W總是代表著另一個產業(yè)資本的W—G。
如果我們象在本章中所作的那樣,把流通費用K撇開不說,也就是把商人在購買商品時支出的金額以外預付的那部分資本撇開不說,那末,商人用這個追加資本獲得的追加利潤△K當然也就拋在一邊了。在考察商人資本的利潤和周轉對價格的影響時,這才是嚴格合乎邏輯的、數(shù)學上正確的考察方法。這種與現(xiàn)實看上去不符的假定,恰恰是能夠抓住實質的科學的方法。
如果1磅砂糖的生產價格為1鎊,商人用100鎊就能買到100磅砂糖。如果這是他在一年內買賣的數(shù)量,如果年平均利潤率為15%,他就會在100鎊上加進15鎊,即在l磅的生產價格1鎊上加進3先令。這樣,他會按1鎊3先令的價格出售1磅砂糖?,F(xiàn)在,如果1磅砂糖的生產價格下降到1先令,商人用100鎊就能買到2000磅砂糖,并且會按每磅l先令1 4/5便士的價格來出售。投在砂糖營業(yè)上的100鎊資本的年利潤仍舊=15鎊。不過在一個場合,他只要賣100磅,在另一個場合,他卻要賣2000磅。生產價格的高低,對利潤率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每磅砂糖的出售價格中構成商業(yè)利潤的部分的大小,也就是說,對商人在一定量商品(產品)上的加價的多少,卻有很大的、決定性的意義。如果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很小,商人預付在該商品的購買價格上的金額,即為一定量該商品預付的金額也就很小,因此,在利潤率已定時,他從這個一定量廉價商品上獲得的利潤額也就很小?;蛘?,換一種說法也一樣:商人在這種情況下能用一定量資本,例如100鎊,買到大量這種便宜的商品,他從這100鎊上獲得的總利潤15,會分成很小的份額,分配到這個商品量的每個單位上去。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這完全取決于把商人所經營的商品生產出來的那個產業(yè)資本的生產率的大小。如果把商人是壟斷者并且同時壟斷著生產的情況,比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情況撇開不說,那末,再也沒有什么東西比下面這種流行的看法更為荒唐的了,按照這種看法,就單個商品來說,是薄利多銷,還是厚利少銷,完全取決于商人自己。他的出售價格有兩個界限:一方面是商品的生產價格,這是不由他做主的;另一方面是平均利潤率,這也是不由他做主的。他能夠決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他愿意經營昂貴的商品還是經營便宜的商品;但即使在這件事情上,他可以支配的資本量和其他一些情況,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商人怎么干,完全取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程度,而不是取決于商人的愿望。只有象舊荷蘭東印度公司那樣的壟斷著生產的純粹商業(yè)公司才能想象,在情況完全改變以后還可以繼續(xù)采用至多只和資本主義生產初期相適應的方法?!尽案鶕?jù)一般原理,不論價格有多高,利潤總是一樣;它象一個在漲落的浪潮中飄浮的物體一樣,保持著一定的位置。因此,在價格上漲時,商人就會提高價格,在價格下跌時,商人就會降低價格?!?柯貝特《個人致富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1841年倫敦版第20頁)——這里和本書其他各處所說的,只是普通商業(yè),而不是投機。投機以及一切與商業(yè)資本的分割有關的問題,都不在我們的考察范圍之內?!吧虡I(yè)利潤是一個加到資本中去的、不以價格為轉移的價值;后者<投機利潤>卻是以資本價值或價格本身的變動為基礎的?!?同上,第128頁)】
這種流行的偏見和一切關于利潤等等的錯誤看法一樣,是由僅僅對商業(yè)的觀察和商人的偏見產生的,它之所以能夠保持下來,除了別的方面,還由于下列情況:
第一:競爭的現(xiàn)象。但是這些現(xiàn)象,只涉及商業(yè)利潤在各個商人即全部商人資本的股份所有者之間的分配;例如,在一個商人為了擊敗他的對手而廉價出售商品的時候,情況就是這樣。
第二:象羅雪爾教授這類經濟學家,居然還能在萊比錫認為,出售價格的變化,是由“明智和人道”引起的,而不是生產方式本身發(fā)生變革的結果。
第三:如果生產價格由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降低,因而出售價格也降低,那末,需求往往會比供給增加得更快,市場價格也會隨著需求的增加而提高,以致出售價格會提供大于平均利潤的利潤。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認為此種商品的需求彈性大,但解釋不了為什么以前不降價。
第四:某個商人可以壓低出售價格(這不外就是壓低他加到價格中去的普通利潤),以便在他的營業(yè)中有較大的資本更迅速地周轉。所有這一切都只和商人本身之間的競爭有關。
我們在第一卷已經指出,商品價格的高低,既不決定一定量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也不決定剩余價值率;雖然單個商品的價格的大小,從而這個價格中的剩余價值部分的大小,要看一定量勞動所生產的商品的相對量而定。任何一個商品量的價格,只要它和價值相一致,都是由物化在這些商品中的勞動的總量決定的。如果少量勞動物化在大量商品中,單個商品的價格就低,包含的剩余價值就少。體現(xiàn)在一個商品中的勞動怎樣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從而這個價格中有多大的量代表剩余價值,這個問題同這個勞動總量無關,因此也同商品的價格無關。但是,剩余價值率不是取決于單個商品價格中包含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而是取決于它的相對量,取決于它和該商品中包含的工資的比率。因此,雖然每一單個商品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很小,但剩余價值率卻可以很大。單個商品中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首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其次才取決于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分割。
對商業(yè)的出售價格來說,生產價格現(xiàn)在只是一個既定的外部的前提。
過去,商品的商業(yè)價格高,是由于:1.生產價格高,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低;2.缺少一般利潤率,商人資本從剩余價值中占有的份額,比它在資本可以普遍移動時應該得到的份額大得多。因此,從兩方面來看,這種狀況的消除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結果。
在不同的商業(yè)部門,商人資本的周轉有長有短,它在一年間周轉的次數(shù)也就有多有少。在同一個商業(yè)部門,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周轉也有快有慢。但是,根據(jù)經驗可以找出平均的周轉次數(shù)。
我們已經知道,商人資本的周轉不同于產業(yè)資本的周轉。這是由事物的性質造成的;產業(yè)資本周轉的一個階段,表現(xiàn)為一個獨立商人資本或者至少是其中一個部分的完全的周轉。商人資本的周轉也同利潤的決定和價格的決定處于另一種關系。
就產業(yè)資本來說,一方面,周轉表示再生產的周期性,因此它決定著一定時期內投入市場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流通時間形成一個界限,雖然是一個有伸縮性的界限,它對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形成或多或少起著限制的作用,因為它對生產過程的規(guī)模發(fā)生著影響。因此,周轉不是作為積極的因素,而是作為起限制作用的因素,對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從而對一般利潤率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相反地,對商人資本來說,平均利潤率是一個已定的量。商人資本不直接參與利潤或剩余價值的創(chuàng)造;它按照自己在總資本中所占的部分,從產業(yè)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中取得自己的份額,只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才參加決定一般利潤率。
一個產業(yè)資本在第二卷第二篇所說明的各種條件下周轉的次數(shù)越多,它所形成的利潤量也就越大。固然,由于一般利潤率的形成,總利潤在不同資本之間不是按照它們直接參加總利潤生產的比例分配的,而是按照它們各自在總資本中所占的份額,也就是說,按照它們大小的比例分配的。但這種情況絲毫也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偖a業(yè)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越多,利潤量或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利潤率也就越高。商人資本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對商人資本來說,利潤率是一個已定的量,一方面由產業(yè)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決定,另一方面由總商業(yè)資本的相對量決定,即由總商業(yè)資本同預付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的資本總額的數(shù)量關系決定。它的周轉次數(shù),當然會對它和總資本的比率,對流通所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相對量起決定作用,因為很清楚,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絕對量和它的周轉速度成反比;如果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它的相對量,即它在總資本中所占的份額,就由它的絕對量決定。如果總資本是10000,那末,在商人資本等于總資本的1/10時,就=1000;如果總資本是1000,1/10就=100。就這種情況來說,盡管商人資本的相對量仍舊不變,它的絕對量卻不同了,按照總資本的量而不同了。在這里,我們假定它的相對量已定,比如說是總資本的1/10。但是這個相對量本身又由周轉決定。在周轉快的時候,它的絕對量在第一個場合比如說=1000,在第二個場合=100,因此它的相對量=1/10。在周轉較慢的時候,它的絕對量在第一個場合比如說=2000,在第二個場合=200。因此,它的相對量就由總資本的1/10,增加到總資本的1/5。各種會縮短商人資本平均周轉的情況,例如,運輸工具的發(fā)展,都會相應地減少商人資本的絕對量,從而會提高一般利潤率。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同以前的狀況相比,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會對商人資本產生雙重影響:同量商品可以借助一個數(shù)量較小的實際執(zhí)行職能的商人資本來周轉;由于商人資本周轉的加速和再生產過程速度的加快(前者以后者為基礎),商人資本和產業(yè)資本的比率將會縮小。另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一切生產都會變成商品生產,因而一切產品都會落到流通當事人手中。這里要補充一點,在以前那種小規(guī)模進行生產的生產方式下,撇開生產者自己直接以實物形式消費的大量產品和以實物形式繳納的大量貢賦不說,很大一部分生產者把他們的商品直接賣給消費者,或者為消費者的私人訂貨而生產?;ヂ?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在極大發(fā)展了的情況下,又回到這種情形。因此,在以前的生產方式中,商業(yè)資本盡管同它所周轉的商品資本相比來說較大,但是:
1.絕對地說卻較小,因為總產品中只有一個非常小的部分,是作為商品生產出來的,必須作為商品資本進入流通并且落到商人手中;它較小,因為商品資本較小。但是,相對地說,它同時又較大,這不僅是由于它的周轉較慢,不僅是同它所周轉的商品量相比較大。它較大,還因為這個商品量的價格,從而預付在這個商品量上的商人資本,由于勞動生產率較低,比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大,因而同一價值體現(xiàn)為較小的商品量。
2.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不僅會生產出較大量的商品(在這里要考慮到這個商品量的價值的減少);而且同量產品,例如谷物,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商品量,也就是說,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部分進入商業(yè)。結果,不僅商人資本的量會增加;而且投在流通中的一切資本,例如投在航運、鐵路、電報等等上面的資本都會增加。
3.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展,隨著商人資本越來越容易擠進零售商業(yè),隨著投機的發(fā)展,隨著游離資本的過剩,不執(zhí)行職能或半執(zhí)行職能的商人資本會增加?;ヂ?lián)網也會導致這種增加?!@是一個要在“資本競爭”的范圍內論述的觀點。
但是,假定商人資本同總資本相比的相對量是已定的,不同商業(yè)部門中周轉的差別,就不會影響歸商人資本所有的總利潤量,也不會影響一般利潤率。商人的利潤,不是由他所周轉的商品資本的量決定的,而是由他為了對這種周轉起中介作用而預付的貨幣資本的量決定的。如果一般年利潤率為15%,商人預付100鎊,那末,在他的資本一年周轉一次時,他就會按115的價格出售他的商品。如果他的資本一年周轉五次,他就會在一年中五次按103的價格出售他按購買價格100買來的商品資本,因而在全年內就是按515的價格出售500的商品資本。但是和前一場合一樣,他的預付資本100所得到的年利潤仍舊是15。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商人資本就會隨著它的周轉次數(shù)的增加,比產業(yè)資本提供高得多的利潤,而這是和一般利潤率的規(guī)律相矛盾的。精確一點,可以按復利來計算。
因此,不同商業(yè)部門的商人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會直接影響商品的商業(yè)價格。商業(yè)加價的多少,一定資本的商業(yè)利潤中加到單個商品的生產價格上的部分的大小,和不同營業(yè)部門的商業(yè)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或周轉速度成反比。如果一個商人資本一年周轉五次,而另一個商人資本一年只能周轉一次,那末,前者對同一價值的商品資本的加價,就只有后者對同一價值的商品資本的加價的1/5。
資本在不同商業(yè)部門的平均周轉時間對出售價格的影響,可以歸結為這樣一點:同一個利潤量(在商人資本的量已定時,這個利潤量是由一般年利潤率決定的,也就是說,不以這個資本的商業(yè)活動的特殊性質為轉移),會根據(jù)這種周轉速度的快慢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在同一價值的商品量上;例如,在一年周轉五次的情況下,對商品價格的加價是15/5%=3%,而在一年周轉一次的情況下,對商品價格的加價是15%。
因此,不同商業(yè)部門的商業(yè)利潤的同一百分率,會按照這些部門周轉時間的長短,以完全不同的就商品價值計算的百分率,提高該商品的出售價格??梢詫Υ俗鰧嵶C研究。
相反地,對產業(yè)資本來說,周轉時間決不會影響所生產的單個商品的價值量,雖然它會影響一定量資本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量,因為它會影響被剝削的勞動的量。當然,一旦我們只注意生產價格,這種情況就被掩蓋起來,并且表現(xiàn)為另一個樣子,但這只是因為不同商品的生產價格按照以前已經說明的規(guī)律偏離了它們的價值。如果我們考察總生產過程,考察全部產業(yè)資本所生產的商品量,我們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這個一般的規(guī)律得到了證實。
因此,就產業(yè)資本來說,如果我們更精確地考察一下周轉時間對價值形成的影響,我們就會回到商品價值由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決定這個一般規(guī)律和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來,但是,商人資本的周轉對商業(yè)價格的影響卻會呈現(xiàn)出各種現(xiàn)象,如果不詳細地分析許多中間環(huán)節(jié),這些現(xiàn)象似乎表示價格完全是任意決定的,也就是說,似乎表示價格只是由于資本突然決定要在一年內獲得一定量的利潤而決定的。特別是由于周轉的這種影響,似乎流通過程本身會在一定范圍內不以生產過程為轉移而獨立地決定商品的價格。一切關于再生產總過程的表面的和顛倒的見解,都來自對商人資本的考察,來自商人資本特有的運動在流通當事人頭腦中引起的觀念。
既然象讀者已經遺憾地認識到的那樣,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現(xiàn)實的內部聯(lián)系的分析,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是一項極其細致的工作;既然把可以看見的、僅僅是表面的運動歸結為內部的現(xiàn)實的運動是一種科學工作,那末,不言而喻,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和流通當事人的頭腦中,關于生產規(guī)律形成的觀念,必然會完全偏離這些規(guī)律,必然只是表面運動在意識中的表現(xiàn)。商人、證券投機家、銀行家的觀念,必然是完全顛倒的。工廠主的觀念由于他們的資本所經歷的流通行為,由于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而被歪曲了?!鞠旅孢@段話是一種非常天真而又非常正確的意見:“因此,同一商品可以從不同的賣者那里按根本不同的價格買到這種情況,當然往往是以不正確的計算為基礎的?!?費勒和奧德曼《商業(yè)算術大全》1859年第7版[第451頁])這表明,價格的決定如何成了純粹理論的即抽象的東西?!吭谶@些人的頭腦中,競爭也必然起一種完全顛倒的作用。如果已知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界限,那就不難理解,資本的競爭如何把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且進一步轉化為商業(yè)價格,如何把剩余價值轉化為平均利潤。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界限,那就絕對不能理解,為什么競爭會把一般利潤率限制為這個界限,而不是那個界限,限制為15%,而不是1500%。競爭至多只能把利潤率限制為一個水平。但是,競爭中絕對沒有可以決定這個水平本身的任何要素。
因此,從商人資本的觀點來看,周轉本身好象決定價格。另一方面,雖然產業(yè)資本的周轉速度,由于它會影響一定量資本所剝削的勞動的多少,所以會對利潤量、從而會對一般利潤率起決定和限制的作用,但對商業(yè)資本來說,利潤率是外部既定的,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的形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已經完全消失。如果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特別是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同一產業(yè)資本一年內不是周轉兩次,而是周轉四次,它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從而利潤,就會增加一倍;并且,只要這個資本對那種會加速它的周轉的改良生產方法擁有壟斷權,這一點就會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相反地,不同商業(yè)部門的不同周轉時間,卻是表現(xiàn)在這樣一點上:一定量商品資本周轉一次獲得的利潤,同實現(xiàn)這個商品資本的周轉所需的貨幣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成反比。利潤小周轉快,特別對零售商人來說是他原則上遵循的一個原則。在財務分析上要將周轉率和利潤率結合起來
此外,不言而喻,商人資本周轉的這個規(guī)律在每個商業(yè)部門中,——即使把互相抵銷的、較快的周轉和較慢的周轉交 替出現(xiàn)的情況撇開不說,——也只適用于投入該部門的全部商人資本的平均周轉。和資本B投在同一個部門內的資本A的周轉次數(shù),可能多于或少于平均周轉次數(shù)。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就會少于或多于平均周轉次數(shù)。這絲毫也不會改變投在該部門的商人資本總量的周轉。但是,這對單個商人或零售商人來說卻有決定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他會象在比平均條件更有利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產業(yè)資本家那樣,賺到超額利潤。如果為競爭所迫,他可以賣得比他的伙伴便宜一些,但不會使他的利潤降到平均水平以下。如果那些使他能加速資本周轉的條件本身是可以買賣的,例如店鋪的位置,那末,他就要為此付出額外的租金,也就是說,把他的一部分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